疫情帶來的思考——突發事件對物流行業的影響
物流作為供應鏈上的關鍵一環,將供給端與需求端,生產端與消費端鏈接在一起,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突發事件對于物流行業來說即是挑戰,也是機遇。
在新冠疫情期間,物流企業面臨營收下降與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一方面,由于疫情期間許多企業生產停滯,使得物流企業業務量大幅下降,這種情況在專線運輸、生產工程物流等領域尤為明顯。另一方面,物流企業面臨人力、倉儲、防疫等多方面的成本上升。首先,由于疫情期間的隔離政策和交通管制,又逢春節返鄉,大部分不在本地的一線員工無法復工,而在當地臨時雇傭的人工成本也大大提高,物流企業面臨人員不足、工作效率下降的困境。同時,疫情期間口罩、消毒劑等必要投入也增加了復工成本。第二,由于供應鏈上其他環節的運作停滯,產業鏈上下游銜接不暢,許多物流企業因為干線受阻導致貨物積壓,甚至出現爆倉的現象,倉儲成本明顯增加,“復工難復產”的情形普遍存在。第三,為了阻斷病毒傳播,各地實行交通管制、設置檢查消毒站,降低了物流流通效率,增加了在途時間,運輸成本大幅提高。雙重壓力之下,物流企業的現金流面臨很大考驗。此時,業務的多元化的綜合型物流供應鏈企業可以通過市場策略的調整來降低損失,受打擊相對較小。疫情面前,物流供應鏈價值越發凸顯,全環節、全鏈條的解決方案能力將成為未來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雖然物流企業面臨諸多困境,但在疫情期間眾多物流企業,尤其央企、國企將大部分運力資源、網絡、技術投入到了民生與醫療物資的運輸配送中,扛起了維持社會運轉和保障人民生活的大旗。如圖1所示,根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比較2019和2020除夕到正月初四的數據,日均寄遞和日均投遞量均有大幅攀升,其中很大一部分運輸是醫療物資和后勤保障物資。除快遞外,很多綜合型物流企業也積極參與到了抗疫物資的運送中。以中外運物流東北公司為例,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受中國扶貧基金會、東軟醫療等組織和公司委托,外運物流從沈陽、大連、吉林、葫蘆島等地多次向包括雷神山醫院在內的多家醫院運送CT機等醫療器械和消毒液、生活物資等防疫物資,總計運送CT機40臺、消毒液22噸,目前已完成17班次運輸,總計行程175200公里。這些無私奉獻的物流企業為抗擊疫情作出了巨大貢獻,對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成熟的物流網絡和實力較強的自營物流平臺在維持供應鏈穩定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有更強的應變能力。在抗擊疫情期間這些物流企業對政府、企業、消費者影響力顯著增強,為物流行業的深度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在物流行業逆勢上揚的過程中涌現了一系列標桿企業,他們的作法與模式值得物流同行學習與借鑒。值得認可的是,豐富的車輛與倉庫資源、完善的物流體系、健全的物流網絡可以使物流企業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在正常的生活生產秩序恢復后,將成為指導物流行業發展的方向。同時,在此危機時刻,充份展示自身特點及能力,可以更好的贏得客戶的青睞,從而擴大營業規模和客戶訂單量。
下一篇:聚焦“新基建” | 上一篇:4月份起,這些運輸新規正式實施了 |